襄樊市民政志

襄樊市民政志

格式:PDF

介绍

内容简介: 本志记述了襄樊市民政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现状。包括优抚安置、救灾救济、婚丧管理、社团管理、地名管理等。

内容时限: 1886-1990

出版时间: 1995年05月

目录

封面
襄樊市民政志
襄樊市民政志编纂领导小组名单(1982—1994)
襄樊市民政志编辑组人员名单
图片
-- 阎明复题词
-- 黄友君题词
-- 贾天增题词
-- 彭盈题词
-- 襄阳府城图
-- 襄樊市行政区划图
-- 襄樊市市区行政区划图
-- 襄樊市街区图
-- 襄樊市民政局办公楼
-- 一九八六年四月民政部副部长章明(女)到市区视察,在市福利院同市委书记张怀念(左二)、市委常委张学义(
-- 一九八八年十月省民政厅原厅长宫健(右一)在原市人大副主任王禹久陪同下视察市福利院
-- 襄樊市社会福利院
-- 老河口市退休医师汤晶新个人投资创办个体晶新福利院
-- 一九八四年六月日本犬山市议会代表团在市社会福利院参观访问
-- 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、南漳县福利院院长万继珍精心护理老人
-- 一九八五年三月省委书记关广富(右一)专程到随州市二福利院看望一百二十一岁的老人胡元清
-- 襄樊市烈士陵园
-- 襄樊市革命烈士纪念塔
-- 宜城县张自忠纪念馆
-- 襄樊市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
-- 住院部大楼
-- 襄樊市康复医院门诊部大楼
-- 盲人医师在为病人精心按摩
-- 襄樊市军供站接待大餐厅
-- 襄樊市军休所一角
-- 襄樊市军休所诊所
-- 襄樊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大楼
-- 残疾儿童在接受康复训练
-- 襄樊市假肢站
-- 襄樊市殡仪馆吊唁大厅
-- 全国「五一」奖章获得者——枣阳市殡仪馆火化工万赤民
-- 襄樊市收容遣送站组织收容人员生产
-- 襄樊市社会福利生产服务公司营业大楼
-- 襄樊市泡沫塑料厂厂区一角
-- 襄樊市工程塑料厂
-- 襄樊市属福利生产部分产品
-- 襄樊市第二酱品厂晒制场
-- 军民共建 互学互帮
-- 襄城区民政局定期组织基层干部为孤老残人送温暖
-- 樊东区居委会按期换届选举
-- 随洲市退伍军人葡萄专业户——杜泽义
-- 襄阳县黄集镇移民唐义安勤劳生产、脱贫致富
-- 发展中的樊西区社会福利企业——风光服装厂
-- 谷城县五山集体办光荣院
-- 一九六○年五月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第一届盲人聋哑人协会代表
-- 一九八○年十月襄樊市第一届盲人聋哑人田径运动会入场式
-- 襄樊市第一届盲人聋哑人田径运动会部分获奖单位
-- 民政志评审会

凡例
目录
概述
大事记
第一编清末时期的襄樊民政(1886年——1911年)
-- 第一章机构与职掌
-- 第二章行政区划
---- 第一节府、县政区划分
---- 第二节县的等级划分
-- 第三章基层政权及基层社会组织
---- 第一节基层政权
---- 第二节基层社会组织
-- 第四章灾赈
---- 第一节灾害
------ 一、水灾
------ 二、旱灾
------ 三、风、雹、雪灾
------ 四、虫灾及地震
---- 第二节赈济
------ 一、报灾与勘灾
------ 二、赈济
-- 第五章社会慈善(救济)事业
---- 第一节慈善救济机构
---- 第二节教会举办慈善事业
第二编民国时期的襄樊民政(1912——1949年9月)
-- 地方政府民政
---- 第一章机构设置
------ 第一节督察区机构设置及职掌
------ 第二节县级机构设置及职掌
---- 第二章行政区划
------ 第一节道、督察区的变更
------ 第二节县等级的划分
---- 第三章基层政权
------ 第一节整理乡保甲,建立保卫团
------ 第二节保甲及联保
------ 第三节取销联保,恢复乡镇
---- 第四章选举
------ 第一节乡(镇)长的选举
------ 第二节县参议员、议长的选举
------ 第三节省参议员的选举
------ 第四节国大代表的选举
---- 第五章优抚
------ 第一节优待
-------- 一、优待粮、款
-------- 二、优待征属工厂
-------- 三、保护军婚
-------- 四、荣誉优待
------ 第二节抚恤
------ 第三节抗日拥军
-------- 一、拥军支前
-------- 二、慰劳军队
------ 第四节褒扬
-------- 一、建墓竖碑
-------- 二、忠烈祠
-------- 三、忠烈录
-------- 四、荣誉褒扬
---- 第六章安置
------ 第一节退伍安置
-------- 一、退伍兵安置
-------- 二、荣誉军人安置
-------- 三、青年军安置
------ 第二节官佐复员退休安置
-------- 一、官佐复员安置
-------- 二、官佐退休安置
---- 第七章灾害与救济
------ 第一节灾情
-------- 一、水灾
-------- 二、旱灾
-------- 三、虫灾
-------- 四、风、雹、雪灾
-------- 五、瘟疫灾
------ 第二节救济
-------- 一、水灾救济
-------- 二、旱灾救济
-------- 三、其他灾害救济
---- 第八章社会救济
------ 第一节慈善救济机构及团体
------ 第二节难民救济
---- 第九章禁烟禁毒
------ 第一节烟祸状况
------ 第二节禁烟措施及结局
---- 第十章婚丧习俗及管理
------ 第一节婚姻习俗及管理
-------- 一、婚姻习俗
-------- 二、婚姻管理
------ 第二节丧葬习俗及管理
-------- 一、丧葬习俗
-------- 二、丧葬管理
---- 第十一章革命根据地的民政
------ 第一节民政机构
------ 第二节基层政权
------ 第三节行政区划
-------- 一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
-------- 二、抗日战争时期
-------- 三、解放战争时期
---- 第四节优待抚恤
------ 一、拥军支前
------ 二、优待军属
------ 三、伤亡抚恤
---- 第五节灾害救济
---- 第六节社会救济
------ 一、捐助互济
------ 二、开仓济贫
------ 三、合理负担
------ 四、支前代工
---- 第七节婚丧改革
第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襄樊民政(1949年10月——1990年)
-- 第一章机构与职能
---- 第一节机构设置
------ 一、襄阳地区民政局(科)
------ 二襄樊市民政局(科)
-------- (一)县级襄樊市民政局(科)。
-------- (二)省辖地级襄樊市民政局。
-------- (三)实行市管县体制后的襄樊市民政局。
------ 三、基层民政干部配备
---- 第二节职能
---- 第三节财务
------ 一、管理
------ 二、使用
------ 三、监督
-- 第二章行政区域划分
---- 第一节地、市政区变更
------ 一、襄阳地区
------ 二、襄樊市
---- 第二节县级以下政区变更
------ 一、市辖城(郊)区
-------- (一)襄城区
-------- (二)樊东区
-------- (三)樊西区
-------- (四)郊区
------ 二、市辖县(市)区、乡(镇)
-------- (一)设区建乡
-------- (二)撤区并乡,建立人民公社
-------- (三)撤区并社
-------- (四)撤社建区乡
-------- (五)撤区并乡
---- 第三节县(市)境界变动
---- 第四节县等级的划分
-- 第三章基层政权与群众自治组织
---- 第一节基层政权组织
------ 一、城市基层政权组织建设
------ 二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
-------- (一)、建立乡政府
-------- (二)、成立人民公社
-------- (三)、恢复乡(镇)
---- 第二节群众自治组织
------ 一、居民委员会
------ 二、村民委员会
-- 第四章优待抚恤
---- 第一节优待与补助
------ 一、群众优待
-------- (一)土地代耕
-------- (二)优待劳动日
-------- (三)优待现金
------ 二、国家补助
-------- (一)定期定量补助
-------- (二)定期抚恤
-------- (三)临时补助
---- 第二节抚恤
------ 一、牺牲、病故抚恤
------ 二、伤残抚恤
------ 三、伤残军人安置
---- 第三节处理历史遗留问题
------ 一、平反冤假错案
------ 二、处理中原突围历史遗留问题
------ 三、处理地下党和肃反中被错杀人员历史遗留问题
---- 第四节烈士褒扬
------ 一、调查登记,追烈发证
------ 二、建祠竖碑
---- 第五节拥军与支前
------ 一、支前
------ 二、拥军优属
-------- (一)组织慰问,开展服务
-------- (二)军民共建
-------- (三)优抚代表会议
---- 第六节优抚事业单位
------ 一、襄樊市烈士陵园
------ 二、襄樊市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
------ 三、光荣院
-- 第五章烈士传录
---- 第一节烈士传
------ 刘公
------ 杨洪胜
------ 董振
------ 谢远定
------ 程克绳
------ 董曦辔
------ 李自修
------ 李亭兰
------ 杨道吾
------ 李金铭
------ 王全芝
------ 胡天经
------ 胡培洲
------ 李协一
------ 朱子伟
------ 张道南
------ 李亚声
------ 周观华
------ 袁书堂
------ 阮芳皋
------ 李彩奇
------ 杨威
------ 谢坤
------ 张自忠
------ 傅九如
------ 张寄江
------ 廖挺
------ 王莘逸
------ 王之瑜
------ 苟在合
---- 第二节烈士英名录
-- 第六章复员退伍军人与离退休人员安置
---- 第一节机构设置
------ 一、复员退伍军人安置机构
-------- (一)襄阳地区
-------- (二)襄樊市
------ 二、军供与军运机构
------ 三、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与管理机构
---- 第二节复员退伍军人安置
------ 一、复员军人安置
------ 二、退伍军人安置
-------- (一)城镇安置
-------- (二)、农村安置
---- 第三节军供与军运
------ 一、接待、转运与供应
------ 二、军供站
---- 第四节军队离休退休人员安置与管理
------ 一、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
------ 二、无军籍退休职工安置
------ 三、军休所的服务与管理
-------- (一)军休所
-------- (二)管理与服务
---- 第五节地方退休人员安置与管理
-- 第七章农村救灾与扶贫
---- 第一节:灾害
------ 一、水灾
------ 二、旱灾
------ 三、风雹灾
------ 四、其它灾害
-------- (一)病虫灾
-------- (二)雪冻灾
-------- (三)地震灾
---- 第二节:救灾
------ 一、国家救济
------ 二、社会捐助
------ 三、以工代赈
------ 四、生产自救
------ 五、国际援助
---- 第三节扶贫
------ 一、扶贫的组织与发展
------ 二、扶贫资金及其管理
------ 三、科技扶贫
------ 四、兴办救灾扶贫经济实体
------ 五、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
---- 第四节“五保”户供养
------ 一、分散供养
------ 二、集中供养
-- 第八章城镇社会救济
---- 第一节生产自救
---- 第二节定期定量救济
------ 一、贫困居民的定期定量救济
------ 二、精减退职老弱病残职工的救济
---- 第三节临时救济
-- 第九章社会福利事业与福利生产
---- 第一节福利事业
------ 一、社会福利院
-------- (一)城镇社会福利院
-------- (二)儿童福利院
------ 二、残疾儿童康复
------ 三、盲人按摩
------ 四、直属福利事业单位
---- 第二节社区服务
---- 第三节福利生产
------ 一、组织发展
------ 二、调整巩固
------ 三、再度兴起发展
------ 四、直属福利企业单位
-- 第十章社会福利有奖募捐
---- 第一节组织与宣传
------ 一、组织
------ 二、宣传
---- 第二节发行销售
---- 第三节福利金的用途
-- 第十一章移民
---- 第一节支边移民
---- 第二节丹江口水库移民
------ 一、管理机构
------ 二、安置过程
-------- (一)接收安置
-------- (二)复迁安置
-------- (三)劝返安置
------ 三、扶持移民
-- 第十二章婚姻管理
---- 第一节婚姻法的宣传贯彻
------ 一、宣传婚姻法规
------ 二、婚姻法执行大检查
---- 第二节婚姻习俗变革
---- 第三节婚姻登记
------ 一、婚姻登记机构
------ 二、培训婚姻登记人员
------ 三、国内公民婚姻登记
------ 四、涉外婚姻和港溴台同胞与国内公民的婚姻登记
------ 五、婚姻证书收费
------ 六、建立婚姻档案
-- 第十三章社团管理
---- 第一节机构设置
---- 第二节业务培训
---- 第三节宣传法规
---- 第四节清理整顿
-- 第十四章殡葬改革
---- 第一节习俗变革
---- 第二节丧葬变革
------ 一、推行火葬
------ 二、丧葬服务
---- 第三节殡葬管理机构
------ 一、殡葬管理单位
------ 二、改进生产设施
------ 三、社会地位
-- 第十五章收容 改造 遣送
---- 第一节烟禁与改造
---- 第二节妓女改造
---- 第三节收容遣送
------ 一、收容
------ 二、管理与遣送
------ 三、生活待遇
------ 四、组织生产劳动
------ 五、收容遣送站
-- 第十六章地名
---- 第一节机构设置
------ 一、襄阳地区机构设置
------ 二、襄樊市机构设置
---- 第二节地名普查
---- 第三节编纂地名志
---- 第四节地名管理
-- 第十七章城镇居民下乡与收回
---- 第一节组织机构
---- 第二节城镇居民下乡
---- 第三节城镇下乡居民收回
-- 第十八章残疾人团体
---- 第一节机构设置
------ 一、盲人聋哑人协会
------ 二残疾人福利基金会
---- 第二节助残活动
------ 一、文化教育
------ 二、文体活动
------ 三、劳动就业
------ 四、“三项”康复
------ 五、残疾人抽样调查
后记
版权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