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庆县教育志

崇庆县教育志

格式:PDF

介绍

内容简介: 《崇庆县教育志》编写小组从19 81年12月开展工作,至1982年12月定稿付印,历时一年时间。 一、本志编写时限上自中华民国元年(1 9 1 2年),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1 9 8 1年。上限追溯到清光绪2 9年(1903年)。

目录

封面
图片
-- 教育局教研室
-- 教育局职工宿舍
-- 崇庆县教育局
-- 教师进修学校
-- 教仪设备厂
-- 崇庆中学教学楼
-- 东学街小学
-- 大划小学
-- 小北街幼儿园
-- 崇庆县中小学幼儿园分布图
序言
正误表
编写小组
凡例
目录
第一篇 概述
第二篇 建置沿革
-- 第一章 历史沿革
---- 第一节 机构的建立和演变
---- 第二节 历任行政负责人
---- 第三节 内部机构及人员设置
-- 第二章 地址变迁及目前情况
---- 第一节 地址变迁
---- 第二节 目前情况
-- 第三章 隶属关系及下属单位
---- 第一节 隶属关系
---- 第二节 下属单位
第三篇 党群
-- 第四章 党组织
---- 第一节 文教局党组织的建设
------ 一 建立和发展
------ 二 历届负责人及下属党支部
---- 第二节 中小学、幼儿园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
------ 一 首次发展共产党员
------ 二 建立党支部
------ 三 “文革”中的学校党组织
------ 四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,学校党组织的建设
------ 五 党员人数统表
-- 第五章 群团组织
---- 第一节 共青团、少先队
------ 一 共青团
------ 二 少先队
---- 第二节 “小教联”和教育工会
------ 一 “小教联””
------ 二 教育工会
第四篇 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(1911年至1949年)
-- 第六章 中、小学教育
---- 第一节 宗旨与原则
---- 第二节 学制、课程及教材教法
---- 第三节 学校管理
---- 第四节 师生状况
---- 第五节 爱国民主活动
---- 第六节 经费与设备
---- 第七节 几所公、私立中学简介
---- 第八节 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几所公私立小学简介
-- 第七章 中等专业学校和私塾
---- 第一节 中等专业学校
---- 第二节 私塾
-- 第八章 幼稚教育
-- 第九章 社会教育
----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、图书馆、民众体育场
---- 第二节 成人教育
---- 第三节 乡镇阅报室
---- 第四节 全县人口文化程度统计表
第五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教育(1949年1O月至1981年12月)
-- 第十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(1949年10月至1956年12月)
---- 第一节 小学
------ 一 恢复、改造和发展
------ 二 体制和管理
------ 三 教师的充实和提高
------ 四 学制(四二分段制和五年一贯制)
------ 五 教材、教法与学习苏联教学法
------ 六 “五爱”教育
------ 七 体育、卫生
---- 第二节 中学
------ 一 接管、改造和发展
------ 二 行政管理
------ 三 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提高
------ 四 学制(三三分段制)
------ 五 教材、教法及学习苏联教学法
------ 六 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
------ 七 体育、卫生和保健
---- 第三节 幼儿园
------ 一 概况
------ 二 工作计划
------ 三 教育内容
------ 四 编制
------ 五 工资、经费
---- 第四节 工农教育
------ 一 文化大翻身
------ 二 速成识字实验班与冬学、民校
------ 三 机关干部文化补习学校
---- 第五节 经费和设备
-- 第十一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(1957年1月至1966年4月)
---- 第一节 小学
------ 一 发展与调整、巩固
------ 二 小工厂、小农场、“小秋收”活动
------ 三 成立教师进修学校与关心教师提高
------ 四 学制和耕读小学
------ 五 教改尝试
------ 六 阶级教育、劳动教育、守则教育
------ 七 “双红”运动和体育卫生
------ 八 试行《小学四十条》
------ 九 增加经费、改善设备
---- 第二节 中学
------ 一 发展与精简
------ 二 大办工厂、农场
------ 三 全面提高教师
------ 四 学制和农业中学
------ 五 教学改革
------ 六 共产主义思想教育
------ 七 “劳卫制”和“体育锻炼标准”
------ 八 试行《中学五十条》
------ 九 增加经费 充实设备
---- 第三节 幼儿园
------ 一 选编教材
------ 二 培养良好习惯
------ 三 保育工作
---- 第四节 农村扫盲、业余教育
------ 一 培训群众教师
------ 二 推广“原子爆破扫盲法”
-- 第十三章 历史的伟大转折的五年(1976年10月至1981年12月)
---- 第一节 小学
------ 一 普及与提高
------ 二 重点小学和公社中心小学
------ 三 管理体制
------ 四 恢复教师进修学校
------ 五 提高教职工的政治、经济待遇
------ 六 学制及教学计划
------ 七 教材、教研和教改
------ 八 学守则,创三好
------ 九 体育、卫生
------ 十 勤工俭学
---- 第二节 中学
------ 一 发展与调整
------ 二 重点中学
------ 三 管理体制
------ 四 提高教师文化、业务水平
------ 五 提高教职工政治、经济待遇
------ 六 学制及教学计划
------ 七 教材、教研和教改
------ 八 思想政治教育
------ 九 体育、卫生
------ 十 校办工厂、农场
------ 十一 崇庆县六所完中和教师进修学校简介
---- 第三节 幼儿园
------ 一 培训教师
------ 二 调整课程
------ 三 改革教法
---- 第四节 农村扫盲、业余教育
------ 一 恢复机构
------ 二 扫盲
------ 三 堵盲
------ 四 为生产服务
------ 五 建立业余教师队伍
---- 第五节 恢复大中专招生考试制度
------ 一 机构
------ 二 预选
------ 三 考务
------ 四 政审
------ 五 评比
---- 第六节 平反冤、假、错案
---- 第七节 经费和设备
------ 一 经费
------ 二 设备
第六篇 大事记
第七篇 人物
-- 一 人民代表
-- 二 政协委员
-- 三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
附录
-- 一 文存
-- 二 重要文献目录
-- 三 其他部门办学
-- 四 和平公社茨竹坪五·七中学
-- 五 中学生数理化竞赛
-- 六 修志始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