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边财政志

延边财政志

格式:PDF

介绍

内容简介: 一、本志上限起于1853年(清咸丰3年),下限截止于1988年。记述了清末、民国、日伪统治时期,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延边地方财政的发展变化,并对有些事类的起源作了简要的追溯。二、为了便于记述,公历纪年和民国纪年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,日伪统治时期的年份一律采用公历纪年不使用“康德”年号。旧中国时期的币值以当时使用的货币计量单位为准。

目录

封面
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财政志
图片
-- 延边州财政局办公大楼
-- 《延边财政志》编纂委员会全体人员
《延边财政志》编纂委员会
前言
凡例
目录
概述
第一章 财政体制
-- 第一节 州级财政体制
---- 一、旧中国各时期的国家与地方收入
---- 二、解放后财政体制的演变
------ (一)划分收支的“一五”时期(1953~1957)
------ (二)“大跃进”时期财政体制的第一次改革(1958)
------ (三)实行“总额分成一年一变”的十年(1959~1969)
------ (四)十年动乱中出现的收支大包干(1970—1979)
------ (五)财政体制实现重大改革时期(1980—1988)
-- 第二节 县(市)级财政体制
---- 一、旧中国的县(市)级财政体制
---- 二、实行中央统收统支时期(1945~1952)
---- 三、实行划分收支体制时期(1953~1957)
---- 四、以收定支的第一次财政改革时期(1958)
---- 五、“总额分成一年一变”时期(1959~1969)
---- 六、收支大包干时期(1970~1979)
---- 七、划分收支、分级包干时期(1980~1988)
-- 第三节 乡(镇)财政体制
第二章 财政收入
-- 第一节 农业税
---- 一、清代田赋
---- 二、民国田赋
---- 三、日伪统治时期的地税
---- 四、解放后农业税
------ (一)农业税征收
------ (二)查田定产
------ (三)农业税减免
------ (四)农业税附加和结算
-- 第二节 工商税收
---- 一、产品税
---- 二、增值税
---- 三、营业税
------ (一)清代营业税
-------- 1.厘捐
-------- 2.当课
-------- 3.牙店课
------ (二)民国营业税
-------- 1.销场税
-------- 2.帖税
-------- 3.摊床营业税
------ (三)日伪统治时期营业税
-------- 1.当税
-------- 2.牙税
-------- 3.营业税
------ (四)解放后营业税
-------- 1.营业税
-------- 2.摊贩营业牌照税
-------- 3. 临时商业税
---- 四、工商统一税
---- 五、工商税
---- 六、货物税
------ (一)旧中国的货物税
-------- 1.山海税
-------- 2.烟酒税
-------- 3.木税
-------- 4.斗税
-------- 5.药材税
-------- 6.统税
------ (二)建国前后的货物税
---- 七、资源税
------ (一)清末矿税及金砂税
-------- 1.矿税
-------- 2.金砂税
------ (二)民国矿税
------ (三)日伪统治时期矿业税
-------- 1.矿产税
-------- 2.矿区税
------ (四)建国后资源税
---- 八、盐税
------ (一)清代盐务
------ (二)建国后盐税
---- 九、所得税
------ (一)旧中国时期所得税
-------- 1.勤劳所得税
-------- 2.事业所提税
-------- 3.法人所得税
-------- 4.资本所得税
------ (二)建国后所得税
-------- 1.国营企业所得税
-------- 2.国营企业调节税
-------- 3.工商所得税
-------- 4.利息所得税
-------- 5.个人所得税
-------- 6.集体企业所得税
-------- 7.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
-------- 8.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
-------- 9.外国企业所得税
-------- 10.私营企业所得税
---- 十、商品流通税
---- 十一、烧油特别税和建筑税
------ 1.烧油特别税
------ 2.建筑税
---- 十二、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
------ 1.奖金税
------ 2.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
------ 3.个人收入调节税
-- 第三节 地方各税
---- 一、屠宰税
---- 二、契税
---- 三、城市房地产税
---- 四、车船使用牌照税
---- 五、特种消费行为税和文化娱乐税
---- 六、印花税
---- 七、交易税
------ 1.牲畜交易税
------ 2.集市交易税
---- 八、城市维护建设税
---- 九、杂税杂捐
------ (一)清末杂捐
-------- 1.荒价
-------- 2.河渡捐
-------- 3.鱼亮捐
------ (二)民国杂税杂捐
-------- 1.乡自治特约捐
-------- 2.商捐
-------- 3.营业附加捐
-------- 4.国民捐
------ (三)日伪统治时期的杂税杂捐
-- 第四节 关税
---- 一、清末关税
---- 二、民国关税
---- 三、日伪时期的关税
---- 四、解放后的关税
-- 第五节 企业收入
---- 一、国营企业上缴利润
------ (一)工业企业上缴利润
------ (二)商业企业上缴利润
------ (三)其他企业上缴利润
---- 二、基本折旧基金及企业其他收入
------ (一)基本折旧基金
------ (二)企业其他收入
-- 第六节 其他收入
---- 一、公产收入
---- 二、规费收入
---- 三、杂项收入
---- 四、罚没、追赃收入
-- 第七节 债务收入
---- 一、民国时期公债
---- 二、日伪统治时期公债
------ (一)外国债
-------- 1.建国公债
-------- 2.第一次投资事业公债
-------- 3.北满铁道公债
------ (二)内国债
-------- 1.继续亏损补偿公债
-------- 2.积缺善后公债
-------- 3.三铁道收甩补偿公债
-------- 4.税关职员一时赐金公债
-------- 5.建国功劳赐金公债
------ (三)地方债
---- 三、建国后公债、国库券
------ (一)1949东东北第一期实物有奖公债
------ (二)生产建设折实公债
------ (三)国家经济建设公债
------ (四)地方经济建设公债
------ (五)国库券
第三章 财政支出
-- 第一节 上解支出
-- 第二节 经济建设费
---- 一、清末实业费和交通费
------ (一)实业费
------ (二)交通费
-------- 1.驿站经费
-------- 2.文报
-------- 3.邮务
-------- 4.电报
---- 二、民国实业费支出
---- 三、日伪统治时期的实业费
------ 1.土木费
------ 2.劝业费
------ 3.电话电气及其他事业费
------ 4.工艺传习所等经费
-- 第三节 文教、卫生事业费
---- 一、清末教育费
------ (一)普通教育
------ (二)职业教育
------ (三)社会教育
---- 二、民国教育、卫生费支出
------ (一)教育经费
------ (二)卫生支出
---- 三、日伪时期教育费、卫生费支出
------ (一)教育费
------ (二)卫生及病院费
------ (三)文化费
---- 四、建国后文教、卫生事业费
------ (一)教育事业费
------ (二)文化事业费
------ (三)卫生事业费
------ (四)公费医疗经费
------ (五)体育事业费
------ (六)广播电视事业费
------ (七)计划生育事业费
------ (八)地震事业费
------ (九)党政群干部训练事业费
------ (十)文物事业费
------ (十一)档案事业费
------ (十二)其他文教事业费
-- 第四节 科学事业费支出
-- 第五节 其他部门事业费
-- 第六节 抚恤、社会救济事业费
---- 一、清末赈恤
------ (一)清末抚恤
------ (二)清末慈善事业
------ (三)清末义仓和赈济
---- 二、民国时期救恤费
------ (一)民国优抚支出
------ (二)民国义仓及赈灾
------ (三)民国慈善事业
---- 三、日伪统治时期的社会事业费
---- 四、解放后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
------ (一)抚恤事业费
-------- 1.牺牲、病故抚恤费
-------- 2.残废抚恤费
-------- 3.烈军属、复员退伍军人补助费
-------- 4.退伍军人安置费
-------- 5.优抚事业单位经费
-------- 6.烈士纪念、建筑物管理维修费
-------- 7.其他抚恤事业费
------ (二)离休费
------ (三)退休退职费
------ (四)社会福利救济费
-------- 1.农村社会救济费
-------- 2.城镇社会救济费
-------- 3.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救济费
-------- 4.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经费
-------- 5.殡葬事业费
-------- 6.假肢事业费
-------- 7.社会残疾人福利事业费
------ (五)自然灾害救济费
-- 第七节 行政管理费
---- 一、清末行政管理费
------ (一)行政费
-------- 1.珲春衙署经费
-------- 2.边务承办处经费
-------- 3.珲春两翼经费
-------- 4.延吉厅经费
-------- 5.和龙峪分防厅衙门经费
-------- 6.东南路兵备道衙门经费
------ (二)民政费
------ (三)司法费
------ (四)军政费
-------- 1.珲春旗署官兵经费
-------- 2.图们水师营经费
-------- 3.陆军经费
------ (五)交涉经费
---- 二、民国时期的行政管理费
------ (一)行政费
-------- 1.延吉道尹公署经费
-------- 2.各县公署经费
-------- 3.商埠经费
-------- 4.各县游巡队经费
-------- 5.其他机构经费
------ (二)财务费
------ (三)军政费
-------- 1.旗署各衙门经费
-------- 2.延吉县宪兵营津贴
-------- 3.陆军镇守使经费
------ (四)司法费
-------- 1.审检厅经费
-------- 2.监狱及监所经费
------ (五)内务费
---- 三、日伪统治时期的行政费
------ (一)公署费
------ (二)警察费
-------- 1.人件费
-------- 2.办公费
-------- 3.服装费
-------- 4.机密费
-------- 5.其他费
---- 四、解放后行政管理费
------ (一)行政支出
-------- 1.个人经费
-------- 2.公用经费
------ (二)公检法支出
-- 第八节 价格补贴支出
-- 第九节 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
-- 第十节 其他支出
第四章 财政管理与监督
-- 第一节 预算管理
---- 一、预算编制
---- 二、预算执行
---- 三、决算编制
-- 第二节 预算外资金
---- 一、预算外收入
---- 二、预算外支出
---- 三、预算外资金管理
-- 第三节 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
-- 第四节 会计管理
---- 一、会计科目与帐簿设置
---- 二、帐务处理原则与报表
-- 第五节 财务管理
---- 一、企业财务管理
------ (一)固定资产管理
------ (二)流动资金管理
------ (三)成本(费用)管理
---- 二、行政事业财务管理
------ (一)全额预算管理
-------- 1.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
-------- 2.公费医疗经费管理
-------- 3.抚恤和社会救济事业费管理
------ (二)差额预算管理
-------- 1.艺术表演团体收支管理
-------- 2.卫生医疗机构经费管理
-------- 3.农、林、水利事业单位经费管理
------ (三)文教企业财务管理
-- 第六节 财政监督
---- 一、审计制度
---- 二、财政监察与检查
第五章 机构人员
-- 第一节 财政机构
---- 一、旧中国财政机构
-- 第二节 人员配备
大事记
版权页